近年來,玉溪市的群眾文化呈現了一派繁榮景象。同時,不少群眾文化工作者注重理論修養,在省內各種刊物上發表了一系列群文論文,這對總結、交流和討論群眾文化工作、提高自身素質大有好處。在這方面,玉溪市文化館的曹翠芳具有代表性。
她站在本專業的角度上,從歷史到現實的文化發展進行了認真的研究,尤其在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方面,研究成果累累。曹翠芳出版了民族文化論文集《翠微芳華》和《彝調傣腔苗音哈尼譜》。從時間上計算,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,僅一年半時間,就正式出版兩本專集,這在玉溪市甚至云南群眾文化史上都是罕見的。充分說明了曹翠芳的勤奮、努力與孜孜不倦的文化追求。
曹翠芳曾在縣文工團當演員,之后任過縣文化館任館長,與群眾文化工作更與少數民族文化有不解之緣。在長期的舞臺藝術工作和群眾文化工作中,她一直熱衷于少數民族舞蹈和音樂的探索、挖崛、整理和編排、演出。曾組織過以民族民間音樂為主要演奏內容的小樂隊,買了各種樂器,培訓了一批能演奏民族民間音樂的業務人員,并多次活動在各種群眾文化舞臺上。為履行文化館工作職能,成功地舉辦基層業余文藝骨干培訓班,為鄉鎮、農村、機關、廠礦、學校、醫院等基層業余文藝團隊培訓業余文藝骨干班42期,培訓骨干1880余人(次)。為了做好群眾文化文藝節目的創作,多次深入到十街鄉、銅廠鄉、小街鄉歪頭山等地體驗生活,進行文藝輔導,收集整民族民間文化藝術資料;翻山越嶺深入綠汁鎮的者拉、銅廠鄉的底尼、浦貝鄉的羅苔舊以及中屯等地與當地業余文藝隊緊密配合,收集整理民間文學藝術,改編、創作新排練小品、花燈歌舞、彝、哈尼、苗族舞等節目110多個。曾獲分別獲縣級一、二、三等獎,彝族酒歌《倚逆過垛儺》、《收垛諸拉》,苗族酒歌《稼余阿啰阿峁嘴》參加玉溪市文化局和云南酒業公司主辦的“玉林泉酒歌大賽” 中獲一等獎。因成績突出,2006年被縣授予“宏揚先進文化貢獻獎”。被省文化廳授予“云南省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”稱號,云南省民族民間藝人命名調查工作中成績顯著,被評為先進工作者,2003年被評為“易門縣女工委先進工作者”。
《翠微芳華》由“群文探討”、“ 舞蹈研究” 和“音樂釆集” 三個部份組成。其中,“群文探討” 渉及到群眾文化狀態、活動發展趨勢、文化館管理工作、優化公共文化服務環境、文化信息資源共亨等多個熱點話題; 舞蹈是曹翠芳主工專業,曾有多年表演、輔導培訓的經歷。在“舞蹈研究” 的16篇論文中,曹翠芳談到了舞蹈與生活的關系,舞蹈創作深入生活問題,群眾舞蹈創作的思考,古典舞、民間舞、少數民族舞蹈以及舞蹈編導、少兒舞蹈教育等,內容十分豐富,大多是來自她的舞蹈工作實踐;“音樂釆集” 是一個與舞蹈有密切關聯的話。曹翠芳希望通過音樂的采集,尤其是少數民族音樂的采集,豐富舞蹈音樂和提高民族性、藝術性。在這個部份,曹翠芳就以家鄉易門縣十街鄉的嗩吶樂曲為主,收集了51首嗩吶曲譜。這些嗩吶曲譜對于民族音樂研究和舞蹈音樂開發利用都有意義。
曹翠芳出身在一個風光絢麗、民歌和舞蹈眾多的彝族山村。從小就聽著彝族動聽的民歌,看著那些無盡地跳躍和旋轉的彝族舞蹈成長,我無法不融入其中。她從小就跟著鄉親們唱歌跳舞,隨著年齡的增長,唱歌、跳舞也成為了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在彝族歌舞的陶冶下,從小就有了自己的夢想——當一名歌舞演員。
在《彝調傣腔苗音哈尼譜》這本書中,曹翠芳力求選擇古老的、流傳在彝族、傣族、苗族和哈尼族原汁原味的民間音樂。在曲譜方面,盡管有的曲調很簡短,只是上下句,有的重復、有的顯平淡,但它畢竟是歷代流傳下來的,說明當地群眾喜歡它,有存在的價值,力求不動它,保持了原樣。在歌詞方面,也盡量保持原樣,只是有的歌詞在流傳中不斷有了改動,不通順的地方,也作了適當的調整,或增或減都在保留原方格的情況下進行。在此基礎上,把原來所掌握的民族民間音樂研究文章與這段時間所釆集的相融合,形成《四弦聲響歌舞來》、《山寨蓽哩歡歌聲》、《歌謠滿江花腰情》、《哈尼棕扇舞春秋》、《煙盒舞出彝家樂》、《古今祭神跳啞巴》、《笙苗歡歌唱苖家》、《嗩吶聲聲訴衷情》、《嗩吶音樂吵架調》、《情義濃濃唱四腔》和《大西山巔歌不斷》等11個章節。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:真摯、優揚、原汁原味。
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、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今天,作為群眾文化工作者,曹翠芳所出版的這兩本民族文化專集,無疑是玉溪的群眾文化工作的一個收獲,也是對玉溪群眾文化工作的一個鼓舞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