峨山道教是在元、明朝時,從內地流入,漢族中比較流行和普遍,彝族中為數較少。峨山道教“正一”、“全真”兩派均有。自明、清以來,除出家道士外,一般信佛的人也信奉道教,形成佛道不分的現象。
正一道教徒,他們平時無特殊的著裝,大部分不戒口,平時一般不念經,只有應別人邀請念經打醮時才念經吃素,這種人民間稱之為“道師”。他們除按地方習俗做公齋設堂念經外,平時替私人開堂念經,禳災祈福,或替死人家超度亡靈,以此謀取報酬。其活動盛行時期為明、清至民國時期,解放后,基本停止了活動。
公齋或私齋等法事活動時間少則一、二天,多則五、六天不等。從事人員從八、九人到一、二十人不等。樂器和打擊樂有二胡、笛子、洞簫、鑼、鈸、鼓、搖鈴等,服飾有道袍、道冠。道教法事活動多是眾神仙的圣誕、喪事、公齋、私齋等形式和場合舉行。“道師跑燈”在擺道場念經打醮的過程中,無論公齋私齋,是在第二個晚上必須進行的帶有舞蹈性質的一項祭祀活動。前來觀看的人也特別多。“道師跑燈”的意圖是祈求吉星高照,祈求美好和祥瑞。大概分四步進行:
一、“禮圣號” 齊聲禮念經詞,每禮念完一個圣號敲一次鑼鼓,擊拍進行。
二、念“大慈悲” 大慈悲帶說帶唱,節拍自由,無伴奏,不擊拍。
三、“散花” 道師們各唱一首帶“花”字的贊美詩,有樂隊伴奏。
四、做表演性舞蹈,有“編篾笆”、“螺螄轉彎”、“三穿花”等套路和動作,動作可臨時發揮。
跑燈可不限定人數,一般為九人。領頭二人必須敲鈸,其他人自己選一樣打擊樂跟在其后,邊敲邊舞邊走。身穿法衣,頭戴道冠,手持搖鈴打鐺的道師排列于最后。